您现在的位置: 沙苑子 > 沙苑子性状 > 正文 > 正文

ldquo临方炮制rdquo古人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0/8/11 15:13:45

作者:国家中药材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周建理

来自:E药快讯

作者授权发布。

全文共个字,预计阅读时间11分钟。

“再也听不到铜冲筒的响声了!”,这种看似简单的“临方炮制”,却能解决中药黄曲霉毒素污染问题。

中药冲筒“临方炮制”,这不是手工作业,落后的工艺吗?现在饮片厂有现代化的粉碎机,难道比不过手工?

“临方炮制”还且还能解决中药黄曲霉毒素的污染问题?这二者有关系吗?

不要着急,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慢慢把文章看完,就明白其中的道理了。

首先要说明一点,这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文章比较长,又要分好几个方面去讲,请大家耐心看。

01

序篇

从莲子的药典标准谈起

莲子的标准有一个大家看来都很不合理的地方:莲子药材必须带皮带芯,而饮片必须用水软化后切开,去芯。

这一点很多人都不理解,说不去皮还可以说的过去,非得要到饮片才除去芯干啥,市场上明明有趁鲜加工捅去芯的药材为什么不让用?看看社会上有几个吃莲子的人会软化切开去芯后用的。

我来告诉大家,过去是有的,我出生在一个也算是大户人家的家庭,我们家煮莲子羹腊八粥过去就是这么加工莲子的。祖母叫我们用手搓去泡软后莲子的外皮,她用刀切开,我们用小手把莲子心扣出来。祖母告诉我们,皮是涩的,芯是苦的不好吃。我们小时候就不太愿意干,嫌麻烦。

但那时在中药铺里不是这么干的,老药工们是用冲桶轻轻地砸一下,倒出来摊在案台的纸上,拣去绿色的莲芯,有的药铺还要再回到冲桶里再砸碎一次。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现了去了皮捅了芯的莲子商品,这些麻烦全都免了。

现在绝大部分药房药店中早就听不到冲桶的响声了,莲子杏仁都不用砸了。

有人说这不是很好吗?我认为不一定,临方炮制是我们中医药的一个重要的传统,我们只能在深刻研究它其中的道理之后,再去搞创新,再去用其它方法取代它。

这就是守正创新。

莲子和杏仁都属于果实种子类药材,老药工有一句话“逢子必捣",这其中是有深刻道理的。

像这些药材富含淀粉和脂肪,很容易被黄曲霉素感染,而莲子和杏仁红色的外皮富含单宁,有良好的抗菌作用,还有一些果实种子长有坚硬的外壳,可以阻止黄曲霉菌的入侵。

药房和家庭不一样,药斗是敞开的,非常容易污染,特别是一次次添加,药斗又不易洗干净,果实种子类药材即捣即用确实是一种防止污染的非常好的办法,并不仅仅是有利于有效物质的煎出。

中国药典杏仁项下写的很清楚"用时捣碎"。

这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的法宝,千万千万不能丢了。现在有些药房药店的小青年懒了,不砸了。况且这么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小青年也不小了,冲桶不会使了,在墙角边落灰了。

我建议药品监管部门要严格检查药店药房中的"用时捣碎",对于像杏仁这样的药,不得购入已经打碎的饮片,也不得付完整的杏仁。这类药材必须临方炮制,先得把老祖宗的"正"给守住,以后再谈创新。

至于莲子,建议20版药典,要小小的改动一下,药典的方法在实际中没有人使用,也不实用。

建议按过去老药工的做法,“砸开去芯入药"。

这是我个人的一点建议,看看有没有必要对新版药典进行修改。

02

临方炮制、逢子必炒、逢子必捣

是古人防范黄曲霉菌的妙招

众所周知,果实种子类药材是黄曲霉素污染的重灾区,那么我们的古人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诀窍就是临方炮制,逢子必炒,逢子必捣。

1、生品入库:

临方炮制的前提就是生品入库,这是不言而喻的。种子是活物,只要不把它们杀死,它自身就具有抗菌的能力,许多种子类中药放了5、6年在播种依然可以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就表明它的储存过程没有霉变。一旦炒了煮了蒸了,那就很容易坏了。

2、入斗前炒:

过去许多药铺中,锅与斗同大,炒一锅装一斗,用完了再来,周而复始。入斗前高温消一次毒,好好地杀杀菌。这就是逢子必炒。

3、配方时捣:

入斗后,也不是马上就用,还是不安全,这时还是要保持种子的完整性,利用外皮这道最后的屏障阻挡黄曲霉菌的入侵。而为了保证有效物质的溶出,只有在入汤锅前才砸烂它,到这时黄曲霉菌已来不及入侵了。这就是逢子必捣。

处处设防,步步为营,咱们老祖宗的智慧就一个字:绝!

自上世纪后半叶,中国出了个新的行业:饮片厂。

当然,我们要肯定饮片厂出现的功绩,大部分中药用现代化机器统一加工炮制,大大提高了药品质量的可控性,的确是中药创新的一大进步,但也要看到的确有一部分中药饮片不适合在饮片厂生产,但由于当时的一刀切错误,导致了如今中药房的临方炮制已经基本死绝了。

可惜呀,真的可惜啊!

党中央要我们守正创新,我呼吁重新考虑这个问题,真正的把临方炮制这个"正"给守住。

就是说该创新的一定要创新,但不能创新的一定要守住正。

我个人认为这一版药典是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了。

03

由柏实到柏子仁

看前辈临方炮制的灵活性

柏子仁是一味常用药。

过去柏子仁中常混有大量的壳,有老师傅告诉我,有壳不要紧,古时柏子仁不叫柏子仁,就叫"柏实",那时也没有什么去皮的好工具,砸烂了就用,连壳煮。

其实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据说有些地方的药房就是这样用的,用加一倍量的柏实砸碎了做柏子仁。也就是侧柏子用冲筒一砸即得。

那时中药房师傅对于柏子仁种有壳混入已经是习以为常,当年徐国钧先生在编写中药粉末鉴定专著时,就以外壳石细胞作为它的主要特征之一。以至于现行的药典中还有外壳石细胞的记载。

然而现在柏子仁的粉末中已经很难找到石细胞了。这要归功于现代机械化的进步,过去是用碾米机附带加工柏子仁,如今在山东的汶上专业的加工机械可以让含壳量降到2%以下。

据考证,柏子仁在神农本草经中就称"柏实",当时可能就是砸碎了就用,不搞壳仁分离。直到宋代才有去壳取仁一说,从当时的工艺来看壳仁分的很清楚是不可能的。

这样在各地的加工中,会出现壳仁比例相差很大的现像,医家自然也会根据情况调整剂量。

我们今天所"守正创新",其实古人也是在"创新",只是这个"创新"是不能守住"正",哪一个"正",那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

现在柏子仁的质量问题大多集中在黄曲霉素超标的问题,据报道柏子仁去壳后储存一两个月就可能大部分出现黄曲霉毒素超标的现象。特别是今天柏子仁在一个地方集中加工,然后分发到全国各地的销售模式,这种创新是不是合理?应该好好的研究一下。

我在这只是提供了一个思路,大家来好好的讨论一下今后柏子仁药材的产销方式和临方炮制方式是不是应该做相应的调整和改变?

应该怎样调整和改变?是不是要回到过去的临方炮制?可以讨论。

我就抛砖引玉了。

04

面对濒于灭绝的中药临方炮制

我们怎么办?

这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话题,但已经不能不说了。

从前面的文章我们看出来,传统中医在临方炮制中有大量的宝藏可以挖掘,但这些年这一方面不仅没有人研究,甚至在一步一步的走向消亡了。面对濒于灭绝的中药临方炮制,我们怎么办?

我曾经在一个代煎中心与几个晚辈们谈心,我拿出一个药渣中的草果,剥开外壳叫他们尝一尝,他们说挺香的,拿回家还管烧肉。

我问这个为什么不砸?

他们反问道,这个还要砸?

可能打从他们进中药房的那一天起,草果他就没见到人砸过。药典上可是写的清清楚楚“用时打碎"。

这样的事,咱们监管部门没有责任吗?

有个小青年反问我,那草果烧羊肉也不打碎啊,药典为什么要打碎?

烧羊肉不打碎是因为在食用的时候容易拣出,毕竟一口咬到草果颗粒是令人很不爽的。

草果打碎为了方便成分的煎出,反正药渣不会有人吃,碎一点就碎一点吧。

这么多年了,临方炮制现在很少有人提了,冲桶在墙角上睡觉了,苏子、决明子不打碎药监部门也不管了。

咱们的行话是逢子必捣,但在药典的规定是含糊的,一大半是要捣的,但是胡椒、八角、沙苑子、急性子、楮实子、葶苈子,覆盆子等等等等就不用捣了,为什么,有道理吗?

药典中诃子是要捣碎的,为什么到了毛诃子就不要捣碎了,它的幼果西青果也不用捣了?

我记得过去的药房的西青果实一定要捣碎才能配方的。毛诃子我们不用,就不清楚了。这打碎与不打碎其中有没有科学道理?我曾经想叫一些年轻人研究研究,可是如果他们问我,可以拿到国家课题吗?可以发SCI文章吗?我可实在是没办法回答他们。

如今许多药房的人都养懒了,现在他们是下家,是大爷。

所有的工作都交给饮片厂来做,他们只用称药分药就可以了,临方炮制有些地方早就不干了。杏仁药厂送货来就要打到半碎,他们就不用打了,殊不知这样做黄曲霉素感染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的。

又如肉桂,药典规定,配方时打碎,这是完全正确的,冲桶一响,一股香气冲出来,这正是中医需要的药效。如今按药房的偷懒的需要,都改成切丝了,香味很容易散失。有人要建议国家药典把肉桂饮片改成丝,我还支持过他们,现在看来是错误的。

过去药房里进的肉桂都是一大片一大片,小徒弟闲着没事干的时候,就到药斗子旁去掰肉桂,掰一斗用一斗。临配方时再打碎。肉桂的质量就讲究那个气味,这样的操作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藏其挥发性成分,而在应用时又保存其最大限度的释放出来。这就是科学,这正是临方炮制中蕴含的深刻的科学道理。这是万万不能丢的!

现在多数药房药店里听不到铜冲筒的响声了。这这宝贵的临方炮制的手艺,也只是在极少数大城市的大药店里才有几个老师傅还在用。再过几年真的就要绝了。

中药炮制是我们中医中药引以为豪的伟大遗产之一。

如今的情况怎样呢?

就说炮制学的研究吧,国家每年给中药大量的经费有不少表面上看用到了中药炮制,但实际情况怎样呢?

我们的一些搞炮制研究的老师告诉我,我们拿了经费,想搞传统炮制研究,但是校长不允许,一定要叫我们搞炮制的人发SCI文章,所以我们必须要搞外国人看得懂的文章。

传统的炮制没人研究了,现在最好是找到炮制过程中出现了什么新化合物,再弄点药理把它变成生物活性成分,于是乎它就是有效成分了。至于那个成分与中药实际疗效的关系如何,没有人管没有人问,发了SCI课题就交差了。

这些事情我也与某个大学校长讨论过,他说不搞SCI不行,教育部老是搞这些东西来给大学排名,排名靠后就拿不到课题,拿不到课题就搞不过到经费,没有钱,啥事也办不了。这位校长告诉我,他对这一点也是深恶痛绝的,但也一点办法都没有。

纯正的中药炮制文章西方是看不懂的,这不是逼着我们中医药专家朝着旁门左道上去写吗?中医药的科研要想走SCI的道路必死无疑,这决不是危言耸听。当然,中药炮制可以结合现代化学和现代药理学去研究,搞一些"创新",但"守正"的研究更是极其重要的。

看看这些年杂志上发表的炮制学研究的文章,我虽然不是内行,但也能看出来大多数与"守正"根本没有一毛钱关系。

中医药的传统,有其特殊性,需要特别对待。

给咱们中医药留一条生路吧!

                文章已于修改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shayuanzia.com/swzxz/111340.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沙苑子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